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资讯动态 >市场行情
2012年马铃薯种业发展现状及挑战分析
发布时间:2012-09-15
     优质种薯是马铃薯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提高我国马铃薯单产的关键因素。我国从一开始的技术研究到脱毒种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共经历了35年,然而形成专业化生产、市场化运作的种薯产业还是近10年 的 事情。在这10年间,由于政府的高度重视、科技人员的努力及多种资本的介入,使得我国种薯产业取得很大成绩。但相对于我国马铃薯生产发展的需求,种薯产业还存在不少问题,目前生产上优质脱毒种薯的应用率还不到总种植面积的25%,比发达国家低70个百分点。

  ――我国马铃薯种业发展现状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花卉研究所研究员、农业部马铃薯专家组专家金黎平说,我国马铃薯种业是基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能成熟应用的脱毒技术、兴旺发展的种薯和鲜薯市场、规模化的生产等基础,在近10年里形成了产业规模t并得到发展。

  一、新品种应用支撑种业发展。目前我国从事马铃薯育种及良种繁育的研究单位和大专院校近40个,研究人员300余人。马铃薯作为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品种和种薯生产管理均已纳入农业部管理,目前正筹建多个马铃薯区域试验站,全国马铃薯品种审定和区域试验日渐规范。截至2010年,共育成新品种320多个,其中2001年以来选育审定新品种130多个,在产量、品质、抗病和外观形状上均有较大改良。

  二、规模化生产促进种业发展。近年来马铃薯产业发展和种薯生产得到国家重视,出台了原种补贴、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扶持策,并得到许多项目的支持,促进了产业发展。2011年,我国微型薯的产能已达到23.22亿粒,实际生产了11.53亿粒。我国年产种薯300万吨,有200多个企事业单位和大专院校涉及微型薯、种薯繁育,规模从生产十几万粒到3亿粒不等。随着专业化生产企业的出现,种薯生产正从以主产区分散农户为主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转变在增加产能的同时提高了种薯的质量,各主产区出现了大量从事马铃薯生产的农民合作社和民营企业,促进了我国马铃薯生产从零星分散种植向规模化、商业化生产的转变。

  三、品牌化生产开拓种薯市场。作为大宗农业生产资料的种薯,曾一度冠以“马铃薯”的通用名称来销售,现正逐渐过渡到标识品牌名称。随着企业化生产方式的出现,种薯产业引进品牌和商标意识,改变了以往仅以种薯级别为唯一标准的产品模式,创立了代表各个企业的种薯品牌。这标志着我国种薯产业开始进入正规商品化生产的新阶段。

  四、标准化生产提高种薯质量。政府管理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政策,颁布了一系列脱毒种薯检验检测标准、技术操作规程和管理办法,并建立了两个部署马铃薯种薯质量检测中心,许多主产省份在大力发展脱毒种薯生产的同时,依靠种子管理部门建立了质量控制体系,并试行种薯生产登记制度和标识制度。一批企业开松产标准化种薯,有制度保障的企业在运行时避免了以往分散农户生产的随意性。

  ――我国马铃薯种业面临的挑战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员金黎平、庞万福,农业部种植业司副巡视员何才文等专家在近期召开的2012中国马铃薯大会和中国国际薯业博嘶嵘媳硎荆相对于我国马铃薯生产发展的需要,种薯产业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建设缺乏统一协调和规划,资源浪费严重。由于行政上的多块分割、信息交流不畅、各环节脱节、局部投入重复等原因,目前我国马铃薯产业难以形成有效的、分工明确的种业体系,这也导致了对资源研究和品牌选育缺乏持续支持,难有重大突破。种薯生产体系建设存在大量分散、低水平的重复,种薯生产和经营缺少权威部门的组织、管理、协调,大多数新建设施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资源浪费。

  二、品种类型单一,技术储备m足。长期以来我国马铃薯育种以高产、抗病为主要目标,早熟和加工专用型品种选育比较落后。由于农户自留种比例大,新品种推广应用没有与种薯生产体系有机结合,所以在生产上普遍应用的品种仍是相对较老的品种,一批新育成的专用型品种还未在生产上发挥作用,结构性过剩依然存m,加工制品仍需要大量进口。目前我国食品、全粉加工的主流品种仍然是引进的国外品种,但适应性差,农民种植难度大。

  三、总体生产规模小,难以满足生产发展需要。虽然我国脱毒马铃薯种薯生产已遍布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但目前优质种薯的覆盖率却仍然很低,仅为25%左右,大部分农户还在使用自留种薯。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规模化种薯生产企业每年的种薯生产面积不到5.3万公顷,每年生产的种薯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0%左右。由于优质品种的种薯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许多不具备条件的生产实体大量出现,扰乱种薯市场。

  四、质量监控系缺失,种薯质量良莠不齐。尽管我国已颁布了一系列与种薯相关的国家、行业标准和技术规程,但整个种薯生产未建立系统有效的质量检测和监控,尤其是田间繁育过程中没有专业的病虫害检测队伍。因此,大多数种薯生产企业根据自己的技术水平和条件进行种薯质量自检,国家标准难以执行,以繁殖代数替代了种薯级别,难以保证其种薯的质量。据市场用户的反映,经销商往往只能根据生产商的信誉度、品种的繁殖代数来采购种薯,而无法获得具有法律效应的检测依据。

  五、市场流通监管缺失。目前种薯市场混乱,以次充好、伤农损农事件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市场监管,种薯营销未实行合格证制度,种薯经销商、种薯购买者和种植户难以判断种薯质量的优劣。

  ――做大做强我国马铃薯种业的对策

  一、加强公益性研究体系建设,增强科技支撑能力。我国马铃薯种业尚处于尾浇锥危生产实践中还有许多制约产业发展和提高的技术问题。同时我国马铃薯大都分布在相对贫困的地区且由小农户种植来实现,国内尚未有商业化育种,因此种质资源和品种选育仍为公益性研究,需要国家无偿投入支持科研单位,鼓励研究机构与企业进行密切合作,共同创新技术体系。将国家种质资源鉴定筛选中心和资源圃、国家马铃薯改良中心和分中心、马铃薯品种标准样品库和区域试验站、国家马铃薯品种核心种苗供应中心纳入公益性研究体系。

  二、建设企业化繁育和营销体系,增强优质种薯供应能力。整合各类资金、以企业为主体,建设脱毒核心种苗供应中心、组培快繁和原原种繁育中心、原种和种薯生产基地、市场流通和质量监管等各环节有机衔接的种薯繁育体系和营销体系,扶持集种薯生产、加工和销售为一体的龙头企业。

  三、建立第三方质量检验检测服务机构,确保种薯质量试谡合原有资源的基础上,补充完善一批区域质检中心。加强对种薯病虫害高通量快速检测技术的研发,建立和完善种薯标准化生产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由各级质量监控机构,在马铃薯生长、储藏和销售期间进行定期及不定期的检测,建立档案,执行国家脱毒种薯标准。

  四、改善市场流通条件,提升产业化水平。积极培育多种体制的种薯生产企业主体,扶持龙头企业,培育名牌产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设种薯交易批发市场和储藏设施,建立和完善马铃薯产销网络平台和信息服务平台。

点击排行

图说组培

组培文库

Copyright@ 2012,zupe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济南普朗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电话: 400-6968-123 组培设备及耗材专业制造商
服务信箱: webmaster@zupei.com 传真:0531-82373396 “鲁ICP备05017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