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0年开始,广西香蕉专家对全区的粉蕉(又名西贡蕉)进行“海选”,希望从中选育出一个好苗子,可以让农民大面积种植,让更多消费者能品尝到高品质的粉蕉。今年6月1日,经历了10年的风雨,广西第一个粉蕉品种“金粉1号”终于脱颖而出,不仅通过了专家组的检验,还成为果商的抢手货。
据广西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林贵美介绍,上世纪90年代前,农户种植粉蕉多在房前屋后、鱼塘边及其它空地零星种植,品质参差不齐,植株高矮胖瘦不一,结出的果实有的皮色黑,有的个小、尖嘴,有的肥短,卖相不好;而且粉蕉皮薄,不耐贮运,销售市场一般局b在产地及产地周边地区,北方的消费者很少能吃到粉蕉。
从2000年开始,广西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副所长邹瑜等科研人员对全区的粉蕉进行“海选”,挑出b几百株好苗子到实验地里种植观察。在激烈的PK中,只有一株因抗寒好、果实大、口感好而胜出。科研人员用它进行组织培养一批优良的后代,并取名为“金粉1号”。它在玉林、南宁市郊区、隆安县、武鸣县、横县等地农户小面积种植后,受到种植户和消费者的欢迎。
近10年来,“金粉1号”田间最低售价一般都在2.5元/公斤以上,最高达6.0元/公斤。受利益驱动,蕉农想连片种植,但一直“独居”的粉蕉,一过上“群居”的集体生活,问题接踵而至,其中易传染的枯萎病是致命伤。据统计,全区粉蕉枯萎病平均发病率达到了10%以上,曾有一家&司种了300亩,结果枯萎病发病率达到了60%,损失惨重。为了避免枯萎病,蕉农大面积种粉蕉不得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种完一造后,蕉树全部砍光,换一块新地方重新种,平均两年才得一批蕉。
为了减轻蕉农的负担,也为了消费者吃得放心,科研人员又费&心将“金粉1号”的枯萎病发病率控制在5.6%,并尝试在原地安全地种出第二造蕉,将周期缩短为三年两造。
经历了10年的风风雨雨的洗礼,“金粉1号”终于迎来了专家组的田间测产验收。6月1日,记者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有关专家,来&隆安县的“金粉1号”示范基地。记者看到蕉树上已经果实累累,与市场上常见的西贡蕉相比,这种“金粉1号”外观饱满,而且个子长了将近两厘米。当日,便有玉林及广东的果商前来抢购,开出了4.4元/公斤的高价。经专家田间测产,它的单株产量27公斤,平均亩产2515.2公斤。预计每&比其它粉蕉增收3000~4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