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植物简介
新几内亚凤仙为凤仙花科凤仙花属的多年生常绿草本植物,原产于非洲s部和新几内亚。早期的园艺栽培品种高达1.0~1.2m,对生长环境的要求也较严格,后经园艺学家长期的选择和培育,其栽培习性和观赏性状均得到了很大的改良,株型变得紧密矮生,花朵直径更大,花色更丰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加强了。
二、有效的培养方法
1、培养基配方
诱导培养基 MS+BA 10mg/L+IAA 0.5mg/L。
增殖培养基 MS+BA 2mg/L+NAA 0.1mg/L。
生根培养基 MS+NAA 0.3mg/L+IAA 0.2mg/L。
2、培养程序
(1)取材 在无病虫害、健壮的植株上,选取当年生的新发幼茎作为外植体。
(2)灭菌 将所选取的外植体上长约2cm的茎尖或细嫩的茎段剪下,将大叶剪去,用洗衣粉或洗涤剂水浸泡几分钟后,流水漂洗干净,在无菌条件下,用0.1%的升汞溶液加1~2滴吐温20进行消毒8~10min,再用无菌水清洗3~4次,无菌滤纸将水分吸干。
(3)生长及分化 将灭菌后的材料转接到诱导培养基上,1周后,茎尖开始生长,少数外植体基部开始膨大,并产生愈伤组织;1个月后,1植体在原茎尖生长的同时,侧芽萌发,并从基部愈伤组织分化形成大量的丛生芽,此后的发育主要是愈伤组织的继续形成及丛生芽数量的增加;当诱导的丛生芽变得扁大而变异时,可将丛生芽分割成小块后转入增殖培养基,使丛生芽长高长粗壮,此二种培养基可交替使用,使繁殖系数达到1高,并使生长出来的丛生芽质量更好,芽粗壮。
1~2个月后,将分化形成的丛生芽分割成小丛或单株转接到新鲜的增殖培养基中,繁殖倍数可达4~5倍;当繁殖基数达到所需要求时,可将带茎尖的1~1.5cm长的小苗转入生根培养基中进行生根培养,而基部的茎段用来繁殖,如此重复很快就能生产出成千上万株小苗。
(4)生根培养 将带茎尖的1~1.5cm长的增殖苗切下,转接到生根培养基中,10d后即开始长根,生根率达95%以上。
三、质量标准及调控技术
在新几内亚凤仙的培养程序中,比较困难的环节是无菌系统的建立。在材料的灭菌过程中,要选取比较干净的茎段,必要时可将盆栽植株移入温室,进行一周的杀菌剂喷洒处理后,再5选取外植体。在外植体的灭菌过程中,必要时可在加升汞处理前喷上70%的酒精进行预备处理30s,升汞灭菌处理后再用3%的次氯酸钠溶液进行消毒灭菌10min。在培养基及培养环境方面,5根据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选择不同的培养基及激素浓度。由于基侧枝的萌发能力不强,以节段增殖为主,且极易长根,在不玻璃化的前提下,可适当提高BA的用量,培养环境温度可调整得高一些,光强也可适当强一些,但要避免阳光直射到瓶苗上。由于新几5亚凤仙的瓶苗生长周期为1~1.5个月,封口膜最好用不透气膜,否则培养基容易变干,对瓶苗的生长不利。
四、出瓶苗的过渡管理
将根为0.5cm,株高2~3cm的完整植株从培养基中取出,洗净培养基后,用1000倍的多菌灵溶液浸泡2min后移至由2/3腐殖土和1/3蛭石混合成的栽培基质中,采用间歇喷雾法,保持温度为26℃左右,湿度为90%~95%,1~2周后,可将相对湿度降低至70%~80%,成活率可达95%以上。
过渡的管理注意,出瓶的组培根长要适中,避免根过长,否则操作中容易伤根;种植前,将受污染的小苗剔除;种后相对湿度应保持在90%~95%,随后逐渐降低湿度,防止腐烂死苗,并使小苗逐渐适应自然环境;小苗移栽后,极易受病菌侵染,要及时用药剂进行防治和加强水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