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6日,中国与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共和国(以下简称“圣普”)正式复交。20天后,根据国家政治外交需要,应圣普方请求,农牧业技术合作项目先遣组4名专家于2017年1月17日抵达圣普,第二批4名专家于5月9日到达,开启了中国农业技术援助F盏男蚰弧
一年期满,2018年1月19日,侯小平、吴海生、唐汇勇、贾金宏4位农业专家和葡语翻译时玉鹏圆满完成使命返回祖国。而为实现前后两期农技组无缝对接,保证工作平稳有序进行,谢会东、彭炎森和刘炫三位将待第二期专家4月中旬到煤笤傩谢毓。
迎难而上:
援助圣普使命光荣,职责重要
位于赤道附近,非洲西部几内亚湾东南部的圣普,由圣多美和普林西比两个大岛及附近的14个小岛组成,是个名副其实的“岛国”。岛上是热带雨林气候,常年湿热多雨树木青葱,农业以种植可可、咖啡、椰干等经济作物为主,蔬菜品种少,畜牧肉类大量进口,农业生产资料匮乏。
农技组初到之际,中―圣普两国农业合作框架还未最终确定,再加上圣普方对中国缺乏了解,各部门官员或多或少带着审视或谨慎配合的心态对待农技组。
面对这样的情况,农技组不退缩,不抱怨。“来之前我们就知道任务艰巨,也做好了抗压准备。我们有信心,用认真的做事态度和专业技术赢得对方的尊重和信任。”作物专家兼组长侯小平说。
不卑不亢,专心做事。农技组在圣普的前两个月,一方面主动与圣普农业、畜牧部门协调沟通,确定对接合作伙伴,理顺合作关系,制定援助方案;另一方面奔波在圣普的乡村、社区、养殖场户、兽医实验室、农产品加工企业、饲料加工企业、畜牧职教院校等生产一线,大量调研,力争掌握更多的一手材料。
“圣普的治安情况比较好,民风也很淳朴。我们去乡下调研,没有餐馆,就去当地老百姓家付钱吃饭,有的当地人家里很穷,一个面包果就是一顿午饭,这也坚定了我们一定要帮助他们发展的信念。”侯小平说。
2017年5月18日,兽医专家贾金宏、饲料加工专家彭炎森赶赴圣普伦巴(Lem?ba)县MonteFonte农场调研,恰逢圣普方兽医正在对该场所养牛只进行采样。在绑定牛只时,两名技术员采取的是柱栏间架横木绑牛角和绑牛嘴的复杂方法,需要的人手多且牛只容易跌倒扭伤。当时在现场,就已经有两头牛受伤了。两位中国专家见状,立即提出改进方案并现场示范,采用中国传统的“捏牛鼻子”法,仅用一只手固定住牛鼻子,牛就乖乖配合采样了。在场的圣普技术人员看呆保没想到中国专家的方法如此简单实用安全,对中国专家刮目相看。
“当地的农业生产方式非常粗放,劳动习惯不是很好,所以农业发展水平很难提高。我们来了之后,不仅把在中国已经成熟的技术、管理经验教给他们,而且带动他们参与生产。他们很快就发现,用我们的方法效益更好,纷纷转变态度,与我们的配合性越来越好!”贾金宏说。
作物专家吴海生通过调研发现“当地玉米品种严重老化,产量很低,种植技术落后”,他提出引种中国杂交玉米正大999号,并示范推广“玉米宽P性雒芷鹇⒃耘唷钡认冉技术。圣普方开始并没有完全信服,到了收获期,发现中国专家种的玉米植株粗壮、增产明显,并且成熟期短,这才被彻底折服。圣普农业部部长特沃多利科・坎坡斯考察杂交玉米示范田时,盛赞中国农业技术的成熟与实用,要求圣普农科院技术人员积极配合中国<甲樽龊檬痉队衩资栈癫獠工作,及时完成试验技术报告,为推广应用做充分准备。
“我们提供的技术必须简单易学,容易传播和增效,最重要是经济和高效。”彭炎森是组里的全能专家,发展饲料当地化获得各方好评,未来可为圣普饲料进口减少近80%左右。技术上,他制作的工具、开展的试验示范简单实用,切实有效,普林西比岛的农户慕名自费前来请教;理论上,制定的饲料生产、加工、销售一条线规划科学、符合圣普实际。由于饲料工作正处于攻坚阶段,彭炎森自愿留守,只为圣普农业发展做一些贡献。
硕果累累:
相向而行才能凝聚更大力量
“简直像做梦一样!”1月7日,经过几个月的选址、建设,沼气示范项目竣工点火仪式成功举行。圣普总理帕特里斯・特罗瓦达来到崭新的沼气炉灶前,轻轻拧动炉灶开关,沼气产生的明亮火焰达一尺多高,赢来了现场所有人员的一片欢呼声。帕特里斯・特罗瓦达对农技组说:“感谢你们的工作!沼气示范项目将推动圣普农牧业的能源供给增加,造福圣普百姓!”
这一年,农技组不仅“变废为宝”开发沼气,助推圣普生态农业循环系统的开创,而且在试验示范、技术培训的各个方面,都实现了创新突破:
――杂交玉米产量高。经测产,杂交玉米比当地常规品种每公顷增产2220公斤,增幅48%。通过“玉米宽窄行增密起垄榕唷薄坝衩卓蒲施肥”“玉米病虫综合防治”综合管理模式,将当地常规玉米品种每公顷增产1842公斤,增幅66.7%。
――蔬菜新品种优势强。试种的大白菜、西红柿、黄瓜、青椒等蔬菜品种,普遍比当地品种个头大、质量好、口感佳,减少了对榭谑卟说囊览担新增了当地蔬菜的供应品种,成为圣普农民致富、农业发展的新增长点。
――畜禽品种改良见效快。生猪二元杂交有效推动了种猪场持续顺利运转,目前存栏生猪已发展到137头,杂交优势明显,体重、生长速度等生产性能均得到榇筇岣撸恍〖Ψ趸三批次2610只,不仅使受训学员了解并掌握了孵化技术,而且增强了圣普猪禽养殖户跟从中国农业专家学习技术的信心,养殖效益显著提高。
――畜牧疾病防治效果好。兽医专家开展羊只寄生虫综合控制技术即移动药浴池洗浴技术示范,易于制作,便于使用,属圣普首创,累计对2000余只羊进行了药浴;促成中-圣普畜牧兽医技术示范培训基地建设。
――饲料本地化生产前景广。设计制作6把铡草刀和2套啤酒糟压榨脱水机,以进口蛋白料和预混剂配制猪、鸡、羊营养包伎杉跎偈テ80%左右饲料进口,差额部分也可通过本地饲料得到补充;开发当地资源丰富的可可壳脱毒综合利用技术和以泛滥成灾的螃蟹为原料的优质蛋白饲料生产技术,扩大了饲料来源,与动物营养包搭配饲养,畜禽将增重20%以上。
另外,为了更好地“授人以渔”,援圣普农技组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共举办了26期实用技术培训班,编写了作物(玉米、蔬菜)种植、家禽养殖、畜医、饲料加工、沼气等领域技术资料19份,累计培训635人次。通过培训,不仅使圣普方作物、畜牧领域的技术骨干理论与实践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更开阔了他们的视野,推动了中国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在圣普的广泛应用。
“圣普总理、农业部长对我们非常重视,技术人员和普通农户对中国专家也很友好,大家朝着一个目标前进,我们的干劲很大,工作越来越顺利!”葡语翻译兼副组长谢会东,曾于1993年到1995年、1997年到2000年赴圣普工作,语言水平高,援外经验丰富,对圣普充满感情,被农技组成员称为“农技组里的外交官”。援在他国,翻译需要充当起专家的“眼睛、耳朵和嘴巴”,谢会东与另一位翻译时玉鹏充分发挥桥梁作用,直接推动了中圣普双方的精诚合作。
民心相通:
民间大使送技术,更送友谊
农技组踏实质朴的工作作风、倾囊相授的援助思想、灵活实用的农业技术不仅彰显了中国专家的风采,也为中国专家赢得了合 伙伴和当地民众的友谊。
畜牧专家唐汇勇在种猪场开展生猪杂交试验示范,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效益,养殖场主非常敬佩感谢,主动向中国驻圣普大使馆写了一封感谢信,希望大使馆能够送他们一面中国旗,与圣普国旗一同挂在养殖场门口,象征着两国的互助合作。
中国专家的优秀事迹也引起当地媒体的广泛注意。葡新社中、英、葡三语版对农技组进行了报道,圣普电视台、葡萄牙电视台四次在黄金时间宣传农技组的工作成效,一时间,中国专家成了圣普当地家喻户晓的“明星”。如今圣普人遇到农技组,总会竖起大拇指,由衷地说:“Chinesbom(中国人真棒)!”
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跟当地人深入接触和交流,农技组专家在工作之余,主动参加大使馆举办的葡语学习班。“专家们都很刻苦,学习能力特别强。有一次我ヒ氲氖焙蛞皇笨谖螅翻错了一个数字,贾老师立刻给我纠正过来。”时玉鹏说,“我们农技组特别正能量。”
而这样积极乐观的时玉鹏本人就是正能量的代表。“80后”的他原本要在2017年结婚,被选为农技组翻译需要5月份派出时,毅然决定推セ槔瘛W魑组里最年轻的同志,他从不推脱任务,乐于奉献,很快熟悉了圣普风俗和语言表达习惯,积极促进农技组与圣普技术人员交流融合。此次归国结婚,婚后四天就将再次返回圣普,替换谢会东,让谢会东能够回家与留学的儿子团聚。
在国内,农技组各位成员主要就职于市县两级农业、畜牧技术推广部门,长期与农民、养殖户共事,深知百姓的辛劳与不易。在圣普,专家们延续了优秀的工作作风,与当地人同甘共苦,真诚相待。专家与圣普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手把手教授生产技术,用辛勤的劳动带动工人,用敬业的精神动工人;下乡调研的时候,专家自费购买小礼品、食物送给当地贫穷人家,力所能及地帮助当地人。
就在农技组圆满完成任务准备启程回国时,面对圣普方对沼气使用、维护的迫切需求,刘炫与其他两位专家一起,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留守,“我也盼着回家团聚。但是,国家需要、外方需要,我自己的工作需要,我不能也无法放手。”刘炫说,“在留守的这几个月,除了再建造一方沼气池外,我最大的心愿就是把技术教会圣普的学员,将来我回国了,他们能够将这个项目延续下去。”
(信怖丛矗褐泄农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