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植物组织快繁技术的现状来看,大部分单位或公司采用的是外植体诱导芽分化、继代培养、生根、炼苗、移栽等组培程序。组培材料以培养基内糖类作为能 源,在恒温、恒光强、封闭无菌的环境中,建立了适生的实验室异养生态系统, 当苗木形成后再转移到自养生态系统时,也既实验室手段快繁和大田移栽相结合使两种系统的转化有时过快,必然会暴露出商业化生产方式中一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第一,无菌外植体获得较难,材料带菌或褐变,均会影响外植体的分化,增加投入;第二,组培苗是在全封闭的无菌环境中,养,操作程序繁杂,培养时间较长,而 且每个环节都有可能增加杂菌的污染机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第三,配置培养基所用药品种类繁多且价格较高,培养过程对设备要求精细;第四,全部 过程耗费大量电力,特别是漫长的灯光培养更是提高了成本;第五,目前的生根方法,移栽成活率不理想,生根后把试管苗从优越的无菌环境条件下,经过炼苗后, 移栽在光照强、变温、多菌的室外环境条件中,其适应能力差,移栽成活率低。诸如此类问题,导致试管苗要比普通苗价格高几倍或几十倍,严重限制了该技术在广 大基层单位的普遍推广,致使许多植物品种仍,存在试管内,得不到开发利用。要使组培快繁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形成一种商品化的技术手段,让更多的植物组培 品种走向市场,必须对现有组培快繁体系进行改革,简化程序,降低成本,缩短周期。针对上述问题,许多科研单位和公司积极投资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近几年 来,虽然,得了一些进展,可是,就目前的研究报道而言,均局限于极少数植物组培快繁过程中某一环节的改进,不具有普遍性,仍存在一些缺点,并且对于简化组 培快繁体系的系统性研究,国内外均未见报道。针对组培快繁体系中所面临的难题,简化程序、降低成本、方便操作、提高移栽成活率从而最终降低组培苗的价格, 建立起一套实用的组培快繁体系,以便普及推广,给现代化农业生产注入新的活力,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我们生物技术研究室,针对当前植物组培快繁过程中所 出现的问题,于1997~2000年以林木(花椒、杨树)、果树(樱桃colt砧木、珠美海棠、草莓、平邑甜茶、冬枣、茶树)、花卉(大岩桐、一品红、月 季)、和农作物甘薯等几十种植物为试材,对组培快繁技术体系进行了简化程序、降低成本、提高移栽成活率及相关生理活性等方面的研究。
揭成果如下: 1.获得了快速建立无菌外植体的方法。通过磁力震荡、外部喷药和及时抢救处理,延长灭菌时间,实施彻底灭菌,同时可减轻对外植体的伤害,降低死亡率和褐变 率,获得无菌体的成功率高达86.5%,比常规灭菌提高30%。2.筛选净化自来水和卡拉胶等廉价的替代品用于组培讲,其培养物能正常分化生长,培养基 的成本降低为常规的12.2%;3。利用自然光替代人工辅助光照,设计类型多样的自然光照培养室,研究结果证明在变温(15~30℃)、变光强 (1000~3000lux)的条件下,组培苗在变化的环境中得到锻炼,形成壮苗,节约了电能,培养成本降为常规的73.5%。4.采用培养小筒和滤纸桥 生根法。组培苗生根率高、长根快、根系健壮、程序简化、操作方便、运输安全、可直接移植在配有一定有机质和腐叶土的壤土中,移栽成活率高达90%以上,成 本降低为常规的13.26%。5.瓶外生根苗的生理活性高。通过瓶外与瓶内培养所获得的生根苗经生理活性测定相比较,瓶外生根苗生理活性高于瓶内生根 25.6%,证实了瓶外培养生根后移栽成活率高于培养瓶内生根的内在原因。6建立起植物组培快繁技术新体系。高效建立无菌外植体,利用廉价替代品和自然光 进行快繁;创造新型生根途径等措施。经成本核算,应用该体系所获组培苗价格只为常规的29.12%,大幅度降低了组培苗成本。(详情可来电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