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掌握了油棕组培苗技术,这就是我国首株移栽成功的油棕组培苗,目前长势良好。这意味着突破了我国发展油棕产业的技术瓶颈之一,对我国油棕商业化生产具有重大意义。”热科院油棕研究中心林位夫研究员指着花盆里一株20公分左右的小苗自豪地告诉记者。
林位夫介绍,油棕是世界上单产最高的油料作物,单位面积产量相当于大豆的8倍、花生的6倍、油菜的10倍,远远高于其它油料作物,被誉为“世界油王”。
由于我国油料生产发展缓慢,目前自给率仅约40%,油脂消费严重依赖国外进口。其中仅棕榈油每年的进口量就达到600多万吨,占世界棕榈油总产量的13%以上。同时,外国资本还控制了中国近75%的油脂供应,对我国食用油安全构成实质性威胁。
为了降低对国际市场的依赖,保障我国食用油战略安全,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于1998年重新启动油棕引种试种工作。经过12年的不懈努力,在以往划定的油棕种植次适宜区引种成功,并突破油棕组培技术。2011年获得了第一批组培植株,同年12月首株组培苗移栽成活。科研人员还初步查明我国适宜种植油棕的面积在500万亩以上。
林位夫说,早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我国就引种油棕,在五十年代末大规模引种。但在八十年代中期放弃油棕商业化栽培,目前仅存的油棕大多是作为绿化观赏树保存下来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认识和投入不足,管理、技术和品种落后或新品种推广不力是导致两次大规模引种失败的主要原因。
为解决这一问题,热科院组织专家开展了油棕种孀试词占、种质资源评价利用、高产栽培、病虫害、加工机械以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与油棕新品种相匹配的丰产栽培技术,为我国棕榈油产业化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油棕组培苗
高产油棕林
在油棕园开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