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品种的确定首先要选择有竞争力、市场畅销、或是有特定市场需求的品种,否则会因品种不对路造成种苗的滞销,在进行生产之前,一方面要进行市场调查和分析,掌握品种的流行动态,另一方面,通过引进国外的优良品种进行试种和筛选,并将有市场前景的品种进行示范和推广,第三,有条件的单位和企业要开展品种选育工作,培育和推广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
2.规模化生产,组培工厂化育苗本身就是一种规模化的生产方式,生产规模对成本影响很大。根据生产经验看,年产20万株以上才能初步达到规模效应。
3.合理的生产计僖制定各个品种的全年生产计划,并根据各个种类和品种的生产特性,结合组培难易、增殖系数、继代和过渡培养的时间等因素,确定打芽进种的时间及各月繁殖进度 ,解所以在制定生产计划时一定要周密和严谨,把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都充分考虑在内,但也不能将余地留得太大,否则过量生产又会增加生产成本。
大规模生产中计划与市场的衔接问题,组培生产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而且其中的环节较多,加上受激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较大,种类和种间的差异也大,这样有时就会出现品种不能按时、按量出瓶,或是出瓶苗在过渡的过程中受气候和环境影响成苗率低,无论哪一个环节稍有问题,都会造成不能按时供苗,使企业的信誉和花卉生产者的效益受到影响,
4. 掌握熟练的技术技能,制定有效的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研究工作应以提高种苗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为核心,从培养基配方、培养室的光、温条件、操作、过渡管理等技术环节上进行,大规模生产中,在技术的运用上要特别注意不同种类和品种的差异和特殊性问题。此外加强组培技术和方法的研究,提高增殖率,减少污染,同样可以间接的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当增殖率5倍提高到6倍,室内直接生产成本下降14.86%,污染每增加5个百分点,室内直接生产成本将递增10%以上,而且污染率越高,在此基础上的递增率也越大,当污染率达20%时,成本增加54%,污染达30%时,成本将增至106.5%,在生产上只有尽可能减少污染,才有可能获得较好的效益。
花卉组培中的玻璃化、变异、畸形、增殖率低、季节性的污染重等问题普遍存在,使一些种类难以进行大规模的生产,通过培养基、激素和环境的调节,并严格操作标准和加强环境消毒来进行改善。
降低器皿消耗,使用廉价的代用品
5. 节约水电开支,在组培的直纳产过程中,电费是仅次于人工费的一大费用,现在生产已经把灯管功耗由40w降低到28w,但电费成本依然很高,目前中国组培网又推出了LED组培专用灯灯,针对光形态建成理论,针对于光合作用有效光谱范围,设计了红蓝光混合灯珠专用灯,能耗降低显著,组培效果好,是理想的组培光源。
6. 提高繁殖系数和移栽成活率
7. 发展多种经营,开展横向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