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网站首页 >组培纵览 >脱毒快繁
马铃薯脱毒原原种雾化快繁技术
发布时间:2010-10-07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极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常年马铃薯播种面积近3万hm2,其中春马铃薯面积为2.5万hm2,已发展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2000年5月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为加速脱毒种薯的生产和推广应用,滕州市于1995年建起了鲁南首家植物组织培养中心,又于2000年9月引进了全国先进的微型薯气雾法生产线。其生产整体柜架包括玻璃温室、微电脑、营养池(桶)、结薯箱、雾化管道及喷头、通风设备及避蚜纱网等。将脱毒苗定植到结薯箱上,通过动力吸取营养液,并利用喷雾设备雾化,在微电脑的控制下定时供给薯苗。1年多来的实践证明:雾化栽培生产出来的微型薯不仅薯形好、品质好、产量高(平均单株结薯15~20粒),而且能人为控制大小,可根据需要随时采摘。现将其栽培管理技术初步总结如下:

一、脱毒薯苗的准备

选择薯块大、芽眼浅、肉黄、生育期短、结薯集中、抗病高产、商品性状好、经济效益高的鲁引薯一号、津引薯八号等品种,通过茎尖培养获得脱毒苗。将培养于固体培养基3~4周的l菌苗在无菌条件下取出,剪去小叶和基部后放入MA+GA3+蔗糖3%+炭0.1%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每瓶放4~5个茎段,叶腋长出小苗后可转接1次。移栽前炼苗4~6天。移栽时每5~8株一束、每盘8~12束作为基础苗,以垤石为基质(垤石须提前灭菌,定期浇水和营养液),在基质中扦插l培20~30天后,选用生长健壮且茎直立的薯苗在下部剪断(无根栽培),剪切长度在15cm以上、25cm以下,用100mg/L萘乙酸浸泡15min后,定植到箱体上,定植时,上部留3~4片叶,下部露出的部分要把叶片全部剪掉,以防腐烂引发病害。缓苗期先用清水喷雾,再喷营养液,应注意遮荫,喷水暂停时间应短一些,晴天中午不再暂停。

二、栽培设施的灭菌消毒

定植前应对雾化设施和生产线进行彻底消毒灭菌。消毒灭菌的范围:营养液池、进水及回水管、结薯箱及盖、支撑薯苗用的海绵、避光用的黑膜及栽培、收获时的用具、温室环境等。消毒灭菌的方法:首先消除箱体和营养液池内的残留物,特别是箱体内前茬留下的残枝败叶要带到保护地外深埋或烧毁,其次将残留在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可能带病的东西全部清理出保护区外,在营养池放入清水,开动防腐泵对箱体及流水线进行清洗;最后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喷雾或浸泡30min,之后再用20mg/L的农用链霉素喷雾或浸泡24h,在定植前2天用速克灵烟雾剂熏蒸温室8h左右。

三、营养液的调配

经多次试验,在幼苗期使用表1中的用量一:团棵期出现顶叶变黄、叶片变薄、茎细长、根系生长缓慢,且有变褐现象;发现后调整为表1中的;用量二;结果导致叶片变厚、变小、节间变短,严重的植株叶缘向下卷曲,茎不伸长,叶片簇生在一起 根系生长缓慢。经测量;用量一;的电导率为1500mu;S/cm;用量二为1900mu;S/cm。经综合计算分析调整为表2中的;用量三;,电导率为700mu;S/cm,结果地上部生长良好,叶片无黄化现象且生长加快、根系发达。根据结薯期需N量少、需K量多的实际情况,在膨大之前将配方调整为表2中的;用量四;,电导率为2030μS/cm,证明适合马铃薯的生长需求。

四、营养液的供给及间歇

营养液的供应时间长短,应考虑薯苗大小、根系多少、温度高低、光照强弱;昼夜变化及天气的阴晴等因素,既要满足薯苗生长,又要经济合理,避免因无谓消耗所造成的浪费。一般来说:薯苗小、温度低时,供应时间宜短,反之则长;薯苗根系多时,供应时间可相应缩短,反之,则应适当加长。在白天温度18~22℃,夜间14~17℃的情况下,供应暂停时间为白天10min,夜间40~50min。较白天暂停3min,夜间暂停20min的商品薯质量明显提高,且烂薯现象减少。

五、其他栽培管理措施

1.剪切匍匐茎茎尖促进结薯数量的增加

利用结薯箱可随时打开的客观条件,选择较为粗壮的匍匐茎,在顶端1~2cm处剪掉,诱使萌发新的匍匐茎1~3条,提高了单株结薯个数,但是剪后生长的匍匐茎比原来的细弱,小薯也相应较小,下一步应重点提高小薯质量。

2.喷施多效唑促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

如果湿度控制不好,出现徒长现象,应喷施缩节胺、多效唑或B9等矮化剂控制株高,结薯后期在喷施0.3%~0.5%的磷酸二氢钾的同时喷施1500倍的多效唑,可加速营养往下运输,缩短膨大天数,提高质量、产量,效果较好。

3.适宜的温度、光照管理保证薯苗正常生长结薯

马铃薯生长的适温为7~21℃,光合作用最适温度16~20℃,形成小薯的最适温度为15~18℃,超过21℃,营养生长加快,匍匐茎生长快,小薯生长受抑制,形成小薯形状不整齐,颜色也不好。一般幼苗期白天温度18~22℃,夜间15~18℃,光照强度300001x左右,光照时数12~14h。发棵期白天18~25℃,夜晚15~18℃,光照强度30000~400001x左右,光照时数12~14h。膨大期白天温度20~25℃,夜间13~14℃最好,光照强度30000~40000lx,光照时数8h。应适时启动通风、供暖及光照设施,创造适宜的温度条件,确保薯苗正常生长。

4.病虫害的早期预防及合理防治是关键

(1)病害

在生产过程中要以预防为主,栽后7天应喷药预防晚疫病,以后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阴雨天,空气e度85%以上时,应及时喷药预防,主要药剂有瑞毒霉、克露、代森锰锌等。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清除,在其周围喷药防治,可用64%杀毒矾500倍液、克露750倍液喷雾。

(2)虫害

为害马铃薯的虫害主要有蚜虫、蓟马、茶黄螨,一旦发生,微型薯的脱毒效果将受影响,因此应以预防为主,可在喷施防病农药的同时加入防虫农药,如氧化乐果、速灭杀丁、扫螨净等交替使用。发现为害应及早防治,严格控制虫源,封锁发生中心。蚜虫、蓟马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油3000~4000倍液,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茶黄螨可用15%扫螨净乳油20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4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

六、原原种采收及药物处理

原原种在生长过程中连续膨大,应4~5天收获1次,由于采收前处于高湿环境,小薯含水量高且皮孔全部打开,极易感染病菌,因此采收后应立即用750倍克露或800倍达科宁浸泡并立即捞出晾晒1天后再贮藏。 枣庄市位于山东省南部,温度、湿度、光照等条件极有利于马铃薯的生长,常年马铃薯播种面积近3万hm2,其中春马铃薯面积为2.5万hm2,已发展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马铃薯生产基地,2000年5月被国家农业部命名为“中国马铃薯之乡”。为加速脱毒种薯的生产和推广应用,滕州市于1995年建起了鲁南首家植物组培养中心,又于2000年9月引进了全国先进的微型薯气雾法生产线。其生产整体柜架包括玻璃温室、微电脑、营养池(桶)、结薯箱、雾化管道及喷头、通风设备及避蚜纱网等。将脱毒苗定植到结薯箱上,通过动力吸取营养液,并利用喷雾设备雾化,在微电脑的控制下定时供给薯苗。1年多的实践证明:雾化栽培生产出来的微型薯不仅薯形好、品质好、产量高(平均单株结薯15~20粒),而且能人为控制大小,可根据需要随时采摘。现将其栽培管理技术初步总结如下:

一、脱毒薯苗的准备

选择薯块大、芽眼浅、肉黄、生育期短、结薯集中、抗病高产、商品性状好、经济效益高的鲁引薯一号、津引薯八号等品种,通过茎尖培养获得脱毒苗。将培养于固体培养基3~4周的无菌苗在无菌条件下取出,剪去小叶和基部后放入MA+GA3+蔗糖3%+炭0.1%的液体培养基中培养,每瓶放4~5个茎段,叶腋长出小苗后可转接1次。移栽前炼苗4~6天。移栽时每5~8株一束、每盘8~12束作为基础苗,以垤石为基质(垤石须提前灭菌,定期浇水和营养液),在基质中扦插栽培20~30天后,选用生长健壮且茎直立的薯苗在下部剪断(无根栽),剪切长度在15cm以上、25cm以下,用100mg/L萘乙酸浸泡15min后,定植到箱体上,定植时,上部留3~4片叶,下部露出的部分要把叶片全部剪掉,以防腐烂引发病害。缓苗期先用清水喷雾,再喷营养液,应注意遮荫,喷水暂停时间应短一些,晴天中午不再暂停。

二、栽培设施的灭菌消毒

定植前应对雾化设施和生产线进行彻底消毒灭菌。消毒灭菌的范围:营养液池、进水及回水管道、结薯箱及盖、支撑薯苗用的海绵、避光用的黑膜及栽培、收获时 用具、温室环境等。消毒灭菌的方法:首先消除箱体和营养液池内的残留物,特别是箱体内前茬留下的残枝败叶要带到保护地外深埋或烧毁,其次将残留在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可能带病的东西全部清理出保护区外,在营养池内放入清水,开动防腐泵对箱体及流水线进行清洗;最后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喷雾或浸泡30min,之后再用20mg/L的农用链霉素喷雾或浸泡24h,在定植前2天用速克灵烟雾剂熏蒸温室8h左右。

三、营养液的调配

经多次试验,在幼苗期使用表1中的“用量一”,团棵期出现顶叶变黄、叶片变薄、茎细长、根系生长缓慢,且有变褐现象;发现后调整为表1中的“用量二”,结果导致叶片变厚、变小、节间变短,严重的植株叶缘向下卷曲,茎不伸长,叶片簇生在一起,根系生长缓慢。经测量“用量一”的电导率为1500μS/cm,“用量二”为1900μS/cm。经综合计算分析调整为表2中的“用量三”,电导率为1


700μS/cm,结果地上部生长良好,叶片无黄化现象且生长加快、根系发达。根据结薯期需N量少、需K量多的实际情况,在膨大之前m配方调整为表2中的“用量四”,电导率为2030μS/cm,证明适合马铃薯的生长需求。


四、营养液的供给及间歇

营养液的供应时间长短,应考虑薯苗大小、m系多少、温度高低、光照强弱、昼夜变化及天气的阴晴等因素,既要满足薯苗生长,又要经济合理,避免因无谓消耗所造成的浪费。一般来说:薯苗小、温度低时,供应时间宜短,反之则长;薯苗根系多时,供应时间可相应缩短,反之,则应适当加长。在白天温度18~22℃,夜间14~17℃m情况下,供应暂停时间为白天10min,夜间40~50min。较白天暂停3min,夜间暂停20min的商品薯质量明显提高,且烂薯现象减少。

五、其他栽培管理措施

1.剪切匍m茎茎尖促进结薯数量的增加

利用结薯箱可随时打开的客观条件,选择较为粗壮的匍匐茎,在顶端1~2cm处剪掉,诱使萌发新的匍匐茎1~3条,提高了单株结薯个数,但是剪后生长的匍匐茎比原来的细弱,小薯也相应较小,下一步应重点提高小薯质量。

2.喷施多效唑促使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平衡

如果湿度控制不好,出现徒长现象,应喷施缩节胺、多效唑或B9等矮化剂控制株高,结薯后期在喷施0.3%~0.5%的磷酸二氢钾的同时喷施1500倍的多效唑,可加速营养往下运输,缩短膨大天数,提高质量、产量,效果较好。

3.适宜的温度、光照管理保证薯苗正常生长结薯

马铃薯生长的适温为7~21℃,光合作用最适温度16~20℃,形成小薯的最适温度为15~18℃,超过21℃,营养生长加快,匍匐茎生长快,小薯生长受抑制,形成小薯形状不整齐,颜色也不好。一般幼苗期白天温度18~22℃,夜间15~18℃,光照强度300001x左右,光照时数12~14h。发棵期白天18~25℃,夜晚15~18℃,光照强度30000~400001x左右,光照时数12~14h。膨大期白天温度20~25℃,夜间13~14℃最好,光照强度30000~40000lx,光照时数8h。应适时启动通风、供暖及光照设施,创造适宜的温度条件,确保薯苗正常生长。

4.病虫害的早期预防及合理防治是关键

(1)病害

在生产过程中要以预防为主,栽后7天应喷药预防晚疫病,以后每隔7~10天防治1次。连续阴雨天,空气湿度85%以上时,应及时喷药预防,主要药剂有瑞毒霉、克露、代森锰锌等。发现中心病株及时清除,在其周围喷药防治,可用64%杀毒矾500倍液、克露750倍液喷雾。

(2)虫害

为害马铃薯的虫害主要有蚜虫、蓟马、茶黄螨,一旦发生,微型薯的脱毒效果将受影响,因此应以预防为主,可在喷施防病农药的同时加入防虫农药,如氧化乐果、速灭杀丁、扫螨净等交替使用。发现为害应及早防治,严格控制虫源,封锁发生中心。蚜虫、蓟马可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或20%速灭杀丁乳油3000~4000倍液,或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500~2000倍液喷雾防治,茶黄螨可用15%扫螨净乳油20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4000~5000倍液喷雾防治。

摹⒃原种采收及药物处理

原原种在生长过程中连续膨大,应4~5天收获1次,由于采收前处于高湿环境,小薯含水量高且皮孔全部打开,极易感染病菌,因此采收后应立即用750倍克露或800倍达科宁浸泡并立即捞出晾晒1天后再贮藏。

点击排行

图说组培

组培文库

Copyright@ 2012,zupe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济南普朗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电话: 400-6968-123 组培设备及耗材专业制造商
服务信箱: webmaster@zupei.com 传真:0531-82373396 “鲁ICP备0501797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