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兰种植应遵循自然规律提高科技含量--温室运用的辨证思考
发布时间:2010-10-07
一、温室兰棚和恒(加)温控湿技术的产生运用背景 温室大棚技术从产生并运用到农业,经过数十年的不断改进完善,已经能够从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农业(种植业)完全“靠天吃饭”,受到纬度、海拔、季节、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局限,单位产量低的情况。与传统种植鞠啾龋运用此项技术能增产增收,提高时间效益和经济效益,改善产品品质,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几千年以来,国兰的传统养植基本是或盆栽或地垄栽培,或室内或室外。与国兰生长密切相关的光照尤其温度、湿度等因素基本是依靠自然,很少有人工控制。随着兰花经济的逐步繁荣,国兰由单纯具有传统文化审美意义、多为文人雅士玩赏的“花中君子”,变成了具有很高经济价值的“绿色黄金”“绿色股票”“绿色古董”;国兰养植、交易已经成为了一个较大的产业,变成了快速致富造就富翁的“财富场”。国兰生长繁殖周期较长,如不依靠克偶际趸蚴怨苤肿臃敝常另文讨论),就只有靠分苗引种繁育。谁能加快国兰繁育速度,谁能提高发苗率,谁就能产生更大的时间和经济效益。在这样一种背景下,人们自然倾尽才智琢磨研究养兰植材用具和栽培技术,于是“温室兰棚”便大量出现,“冬季加温”“恒温控湿”等技术也逐渐鸥多的养兰者采用。具不完全统计,各省区稍具规模实力的养兰大户大多花重金建了现代化温室兰棚,绝大多数不同程度运用了温室技术。
二、两种自相矛盾和互相矛盾的倾向
在当今国兰养植和买卖交易的圈内人士中,人们在实践和认识琶妫存在着自相矛盾、相互矛盾的奇怪现象。
1、自相矛盾:部分养兰者一方面建有温室兰棚和采用温室技术来千方百计提高自身经济和时间效益,一方面又不愿购入温室兰苗品种,或者隐瞒事实去强调自己卖出的兰苗是自然栽培的。有的甚至建有两个以上兰棚,攀狈⒚缭谖率仪也蝗萌饲嵋撞喂郏买出时又先放入自然苗圃并强调是自然苗种。
2、互相矛盾:部分养兰条件差和坚持自然栽培者,反对采用温室技术,害怕甚至拒绝购入温室兰苗;部分养兰者(多为大户)的高价名种又多是多年不待花开,才出这家的温室又进那诺奈屡铩
所以,一方面是温室兰棚(技术)大行其道,另一方面是很多人将其视为洪水猛兽,反对抵制之声不绝于耳。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一是先进技术能提高效益,的确是“难以抗拒的诱惑”;二是因为采用温室技术不当,温室兰苗病害多而复杂、引种后不易适应自然栽培环境、成活率下降的客观原因。
三、温室技术使用的误区
国兰养植中运用温室技术,主要是在“冬季加温”、“恒温控湿”等方面存在误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冬季加温。很多建有现代化温室兰棚者,急于求成,为提高发苗率,一年四季恒温控湿,在秋末冬初就开始采用人工加温,这样短时间内的确能加快生长、缩短繁育周期,但是却破坏了兰花的冬季休眠,打破了兰花的自然生物节律,而且没有冻花期,让花芽不能自然萌发,长期来看也缩短了兰苗的自然寿命。
2、加温方式。多数兰友温室加(降)温都靠安装的空调机,有的靠电热热风机,有的靠家用取暖机(电阻丝发热、红外辐射),近年出现了燃煤(燃气)水暖片循环供热的方式。比较几种方式,空调抽湿严重,完全靠空气对流传热,压缩机工作和停止过程中温度起伏较大,易造成温室内湿度难以控制,而且对兰花生长起关键作用的盆温起不来,热在空气中,兰叶蒸腾作用加剧,空耗能量,弊大利小;电热风机虽无抽湿,其余弊端等同空调;靠电阻丝发热、远红外辐射的方式,传热方式为辐射,易致棚内受热不均,湿度难以控制,而且成本太大;相比之下,用棚外设置燃煤(燃气)加热专用炉具,靠水循环传至温室内用暖气片(管)从兰盆底部散热的方式,主要为辐射传热又有轻微热气流传热(底部冷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传热温和均匀,对兰棚内湿度影响不大,易于控制,夏季改用冷水循环,降温效果也较好,相比之下为最佳方式。
3、加温控湿后与其它生长因素配合不当。加温控湿后,为提高热效能、保持湿度,往往兰棚较为封闭,空气流通交换不畅,兰花生长光合作用和新陈代谢必需的二氧化碳与氧气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和交换,而且在这样高温高湿的环境中病虫害易于发生且难以防治;另外,加温控湿后,兰花生长的光照(光量强度、光照时间、光质)营养肥水、植材盆具、日常管理都应该作相应调整配合,否则,病虫害肆虐,甚至黄叶焦尖倒苗,欲速不达,造成重大损失。
四、正确运用温室技术和改进的建议
1、因地因时制宜。我国各地兰花生长的自然条件差异很大,如在干旱且冬季寒冷漫长的北方地区,在自然条件下兰花成活都困难,更不要说种植效益了,冬季和干旱季节就必须靠温室兰棚采用温室技术保温保湿;如在广东福建,冬季温暖,就大可不必加温,夏季炎热潮湿,就必须降温控湿;如在云南,萍窘谄候差异较小,四季如春,但日照强较干燥,只须注意控光防晒和保湿的问题。种植兰花是“栽无定法”,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绝对好方法;但“栽也有法“,那就是规律和科学。总之,采用何种方式何种技术种植,必须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2、遵循规律。兰频纳长规律与其它花卉植物相比,有共性也有其独特个性。任何种植的技术细节均应遵循规律,不能盲目蛮干、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比如“植材的透气保水酸碱度问题”、“营养吸收兰菌共生问题”、“光合作用的诸要素配合协调”问题、“多苗多代群生性”问题,都是养兰技术的核莆侍狻H绻对这些问题缺乏理性认识,往往成不知经验在何处,败也胡乱归因或病急乱投医。
3、增强抗劣性。兰花本来长期在自然恶劣环境中经过自然选择淘汰,其生存能力和抗劣性是较强的,如果养植环境过于优越的话其对于病害的抵御和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品炊会下降,所以,应该尽量顺应自然,不要让它真正变成“温室里的花朵”,必要时可以有意识有针对性地对个别种苗进行“野化抗劣训练”。
4、加温时间。在冬季较为漫长寒冷的地区,可在公历二月初,大概提前两个月左右靠逐渐加温来打破其休眠期,让春圃缑取⑹骨镅刻嵩绺醋常赢得时间争取一年能够发两季壮芽。这样,既照顾了兰花生长的自然规律,让兰花有休眠和冻花期,又能够提高效益。加温期间,光合作用的光反应与暗反应时间,昼夜必须有8―10度的温差,以利于光合作用产物的转化积累。
5、加温方式。基于前面所述原因,建议最好采用盆底水暖循环水暖气片加热的方式。现在四川已经有很多大户兰友经过实践的比较检验,淘汰了空调、热风机的方式,采用水暖,大大提高了发芽率,效果显著。现在已经有专业厂家生产出了兰花温室用的配套成品炉具。
6、各匠ひ蛩氐牡髡配合。兰花生长的各种要素构成一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其中任何一种因素变化后,其它因素也应随之有所变化。加温控湿后,光照、营养、植材和盆具等因素应该作相应调整,尤其注意密闭后的通风换气,监测光反应和暗反应时二氧化碳、氧气的浓度,及时补充“气肥”。另剑还应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可在温室中盆底侧部增加光散射片,使叶片多角度受光,以提高光合作用效率。
7、病害控制。温室中加温控湿后,病虫害易发难控且传染迅速,所以一要注意弱草病草出入的控制和消毒,精细管理、预防在先,发现苗头及时转移揭街巍
8、过渡适应。一般情况下,生长条件较为恶劣的自然苗到了优越的环境中成活较易,条件优越的温室兰苗转入相对恶劣的环境后成活较难。下山生草驯化期最好先模拟原生环境,驯化过渡后再入棚;自然苗入棚和温室苗出棚都必须注意视环境条件差异的大绞实庇懈鱿嘤Χ长短各异的过渡适应期,这样才能提高成活率。
9、分棚分区。发苗和促花的、不同品种花期的、叶艺花艺兰苗,生长条件应有差异。所以,有条件的兰友,可以在设计使用兰棚时考虑分棚或分区养植。
五、屏弃偏见 尊重窖 提高效益
抛开国兰审美和文化积淀的因素,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这句至理名言对于提高效益加快发展国兰事业同样是适用的。我们不能抱残守缺,不能因噎废食,更不可能苛求兰花永远是孔夫子和屈原时代清幽高雅、纯出天然的“秸咧香”“空谷幽兰”。就是“自然生态”养植也有种得病害满身、毫无美感生气、奄奄一息的兰苗,温室兰棚种出的未必尽然是蹙眉捂胸的“病西施”、娇喘微微的林黛玉!笔者亲见川西有个别将温室技术运用得好的养兰大户,其棚内几百上千盆高档兰花生长健康、花品开好,而且年平椒⒚缏蚀锏搅艘环⑷、一发四的水平;且据笔者不完全统计,近年各地兰展得大奖兰花绝大多数出自温室!我们要做的是尊重科学、顺应兰花生长的自然规律,屏弃对温室技术的偏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将成功经验上升为理论,失败的教训后加以有针对性的改进,提高国兰种植技术的科胶量,唯有如此,才能将国兰传统文化事业发扬光大!